云南常期收购元代各类银元
民间对白银鉴别银色有很多口诀,这里介绍含黄铜和红铜的两个口诀。含有黄铜的银色为“七黑八灰九转青,九五成时色还清”,含红铜的银色口诀为“七黑八红九 带白,九五成时还原色”。银锭的成色(即含银量)都基本在95%以上,银锭的颜色除有包浆外,都应是雪白色的发出宝光。因此,民间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白银成 色的总结,对于我们鉴定是否真白银制作的银锭非常适用。
明清银锭分官铸和私铸,官铸大多铸有银名,私铸银锭一般铸有私银钱号等等。二者价格相差甚远,官铸银锭往往是私铸银锭的几倍,甚至十几倍。在购买银锭时,主要要注意以下几点:看银锭铭文, 银锭铭文是指铸造银锭时錾刻或铸造在银锭上的文字,内容历代不尽相同,大体包括银锭铸造的时间、地点、用途、成、官员或工匠姓名等。明代的铭文多涉及税银内容一般包括地点、时间、用途、重量、工匠、监铸押运官员等;清代和民国时期银锭铭文变化大,铭文大体可分为三类,一类是有关赋、税、解、贡方面的银锭属官锭类,另一类铭文为银楼、炉户、公司、银行吉语等银锭,属商银类;第三类是以个人的名义,铸的银锭为私银类。
看银锭造形。我国历代对银锭的铸造及发行都没有统一的严格规定,允许自由铸造。只要 适应当时的流通环境和民间俗,在质量的前提下银锭造形无规定,是从清代开始,银锭的器形更加多样,各省各地各有千秋,异曲同工。我国银锭的种类 繁多,器型各异,是我国货币文化、货币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世界都是十分典型的,也是泉友们收藏银锭的魅力所在.泉友们要把银锭的器型了解后,对无铭文 的银锭才能断代.汉代银锭的器形为饼状,唐代一般是长方形条状,同时有饼状和船形(船形锭我在银锭研究区发的大型唐代船锭),宋代银锭的器形以铤为主,与 唐银相比形态变宽、变厚,正面四角微翘,呈砝码形,两头两个圆弧成束腰形,(见我发在研究区的宋锭);辽、西夏、金的银锭器形与宋差不多;元代银锭的器形 与宋出入不大,无铭文锭的区分是周缘翘起,中间内凹,多数元锭没有铭文;明代银锭的器形长度较元代变短,而厚度却增加,束腰已较小,两端的弧形消失,周缘 增高,是两端更加突出,形成一个双翅(见我在研究区发的明锭);清代到民国22年银锭退出货币领域始,银锭器形之杂,统计。但大体可分为元宝形、 圆型、长方形、正方形、砝码形、牌坊形等几大类,各省的器形因受文章篇幅限制这里就不介绍了,喜爱银锭的泉友可购书学。这里还需要向泉友们介绍的是银锭 的器形的改变,时常会迟于朝代五十年左右的时间,这是因为一种新的器形的出现,定形有一个发展和社会的以及推广过程。如元初银锭器形相同,清初的 器形宋未与明未相同等,泉友们了解了这一规律,在确定无铭文银锭的年代时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由于我国地域广大,古代交通不便,形成了元宝造形的多样化,主要形状有马蹄形、马鞍形、砝码形、圆形、圆槽形、半圆形、圆锤形、椭圆形、方形、方槽形、条形、腰形等等。按其重量大体可分为大型、中型、小型三种类型。大型多呈马蹄形和方槽形,重量在1800-1900克上下,成在98%左右;中型多呈圆形和马蹄形,重量在300-400克上下,成在98%左右;小型多呈椭圆形、方形、马鞍形和腰形,重量在160-200克上下,成在95%左右。另外还有重量、成不等的名种小锭。元宝面上铭文有:州名、银号名、银匠姓名、重量、年号、月份或地丁、茶课、盐课、海关、津贴、厘金、杂款、汇票、捐输等税银的印记。并有多种多样的喜庆吉语银,如福、禄、寿、禧、财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