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私人老板常期收购二两银锭
银锭鉴定请记住:凡蜂窝较深、较密、洞内圆润光亮,有回珠,有彩光泽者(俗称金黄的宝光) 必是真银锭,银合金银锭一般没能上述特征,如果蜂窝中灰黑一片,可能是铅等假锭。银锭的底部和侧的蜂窝状大小、多少、深浅是鉴别真假银锭的又一重要依据。蜂窝状凡是自然形成的是口小洞大,深浅不一,人为制造的蜂窝状正好相 反。此件疑问在于,一是颜泛黄,是含铜的原因。二是底无蜂窝。三是款、型均问题多多。应是赝品。
各个时期的银锭具有不同时代的风格,银锭始于汉代,汉代银锭一般呈圆形叫银饼,较为粗糙。唐代除继续沿用汉代圆形银饼外,开始出现长条形银锭。两宋时期银锭外形渐变,两边有束腰,正面四角翘起,两端呈弧形,称束腰型银锭,较唐代要宽厚。元代银锭与宋代大同小异,两端呈弧形,内侧東腰,中间内凹,周缘呈翘起状。明代银锭,出现双翅,而且较高,不大规整。到了清代银锭铸造较规范,边缘清晰,棱角分明,一改过去单一模式,形式更丰富多样。
我国历史上,贵金属黄金和白银很早就用作货币了。据考古发现,殷商后期已使用黄金。到春秋战国时期,黄金的使用更为普遍,“金”在古汉语中成了“财富”一词的同义词。楚国由于产金多,还铸成有“郢爰”等铭文的金版。楚国的金版,是我国早的原始黄金铸币。另外,也曾出土过先秦时期的银贝和银布币。秦始皇统一全国,把货币分为两等,黄币为上币,单位为镒(二十两),半两铜钱为下币。至汉朝,黄金的单位改为斤,一斤折合铜钱一万枚。据史籍记载,汉武帝时,曾铸过麟趾金和马蹄金。另外,还曾铸过三种银锡合金币,称“白金三品”。由于成不足,作价太高,很快废止了,但这是有史可查早由政府铸造的银质货币。王莽的“宝货制”中,也有金货和银货两项。
清代陕西“西安省 义兴炉院 足纹银”五十两银锭,面有戳记“方”,重1798克。假银锭则不是这样的,在过去,为了降低成本,作假者要么在白银中搀杂铜、铁、铅等金属,这样,使银锭成降低。有的为了蒙骗过关,在铜铁或铅块的外面用白银裹住,并做成银锭形状。这种里面藏铜、铁等金属的伪银锭虽然重量也在1800克以上,但没有真银锭那样的沉重感。古代银锭表面往往能够看到像螺旋一样的丝纹,这种丝纹由外及里,排列有序。除此之外,古代银锭表面往往微凹。如果纯度低的银水在急剧冷却收缩时,是形成不了丝纹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