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北常期收购五两银锭
到了金、元时期,白银被更为广泛地使用。金代的“承安宝货”银铤,从一两到十两分为五等,这是我国用法定计数银铸币的开始。元代更进一步确立了白银的货币,公元1260年,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,开始铸一批每枚重五十两的银元宝。元宝的名称虽在铜钱上用过,但白银铸的元宝,却是“元朝宝货”的意思,银锭称元宝即从元代开始,以后“元宝”成为固定的代名词。银锭(银元宝)的鉴别 银锭是指用白银按一定的形状和重量铸造的一种块状物,就形制而言,银锭可分为几种:船形、条形、饼形,不同形状的银锭有着不同的名称,船形的一般称银锭,条形的一般称银铤,饼形的一般称银饼。因为人们常见的是船形的一种,所以惯上将银铤、银饼和银锭统称为银锭。
自南北朝以后,由于金价昂贵,黄金开始以两为单位。金银货币的形状,有金银锭,金银饼、金银钱等。在唐、宋宫廷中,就藏有大量的金银钱,以“开元通宝”和宋代各种年号为钱文。金章宗承安年间,铸了锭形的“承安宝货”银币。它行使时间虽短,但对中国后世用银影响很大。元朝初年,有的银锭上铸有“元宝”两个大字,意思是“元朝的宝货”,但后来锭状金银币也都被称为金元宝和银元宝。明朝白银使用更加普遍。到了清朝前期,银两已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,大体可分为四种,大元宝重五十两,中锭重十两,馒头形的小锞重一二两到三五两,散碎的银子称滴珠等,重一两以下。
白银的颜色白润而沉稳,银锭气孔中有金黄色的多彩宝光,银锭本身色彩 为雪白色,老银锭由于在使用或埋入土中,受人们触摸、氧化等损伤,银锭已自然生成了一层银锈和包浆,这种银锈和包浆的颜色大多为灰色或灰褐色,色泽温润。
卖家从买家手里接过银锭,先通过上面的刻字和纹路,判断成;然后拿出称秤,测出重量。,依照买家所持银锭的成、重量,换算成“纹银”重量,得出银子的实际价值。近年来明清银锭在拍卖场上大放异彩,市场上出现了不少银锭赝品。由于明清银锭本身属于贵重金属,一般售价都很高,收藏者一旦上当,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。因此,收藏爱好者在决定投资明清银锭前应多看、多学、多交流。银两有实银和虚银之分。虚银是指它作为价值符号或计帐单位。清初法定的纹银、咸丰年间出现的上海规元银、汉口的洋例银以及天津的行化银,都是作为通行的计算单位的虚银,但它们可以折合兑取实在的银两。此外,还有作为特定用途从而具有特定衡量标准的虚银,主要有用作官库收捐纳税标准的库平银(一两为37.31克)、用作征收进出口货物关税标准的关平银(一两约合37.68克)和用作征收漕粮折的漕平银(一两约为36.66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