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林私人老板现金收购唐代银元
民间对白银鉴别银色有很多口诀,这里介绍含黄铜和红铜的两个口诀。含有黄铜的银色为“七黑八灰九转青,九五成时色还清”,含红铜的银色口诀为“七黑八红九 带白,九五成时还原色”。银锭的成色(即含银量)都基本在95%以上,银锭的颜色除有包浆外,都应是雪白色的发出宝光。因此,民间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白银成 色的总结,对于我们鉴定是否真白银制作的银锭非常适用。
清代陕西“西安省 义兴炉院 足纹银”五十两银锭,面有戳记“方”,重1798克。假银锭则不是这样的,在过去,为了降低成本,作假者要么在白银中搀杂铜、铁、铅等金属,这样,使银锭成降低。有的为了蒙骗过关,在铜铁或铅块的外面用白银裹住,并做成银锭形状。这种里面藏铜、铁等金属的伪银锭虽然重量也在1800克以上,但没有真银锭那样的沉重感。古代银锭表面往往能够看到像螺旋一样的丝纹,这种丝纹由外及里,排列有序。除此之外,古代银锭表面往往微凹。如果纯度低的银水在急剧冷却收缩时,是形成不了丝纹的。
二是伪造明清时期银锭。具体方法是在假银锭中掺铅锡,这种赝品表面呈青黑,较容易辨认;还有在浇铸时将铜块凝在银锭内部,外表鎏银,这种假银锭虽体大而份量轻,手掂也可以辨别;较难识别的是用新白银铸老银锭,主要鉴定方法有:从银锭的颜和蜂窝进行辨认,新银锭的颜泛白而生硬,老银锭表面有自然的银锈和包浆,呈现灰白或灰褐,蜂窝排列自然,孔中有金黄的多彩光。老银锭的铭文内容历代不尽相同,因此收藏者要了解不同历史时期银锭铭文的特点,以便发现破绽。
近两年明清银锭价格的火速上浮,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和收藏者,也造成了银锭价格的速飞涨。拍卖市场上一鸣惊人的清代“湖北省造光绪元宝”五十两银锭以10.6万成 交,再次肯定了银锭“不差钱”的潜在价值。中国历史银两的货币功能始于汉代以前,隋唐以前称之为“银饼”、“银笏”,宋金时期称为“银锭”,元代称为“元宝”。 明代以前,白银在中国流通不广,至明代,因大量外来银子流入中国,白银才在民间流行起来,及至清朝,白银才主要货币流通。